金融危機導致的國際市場需求放緩已然直接影響了中國工業品出口。今年1月,中國出口額同比下降0.5%,是自2009年12月份以來出現的首次負增長。同時,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品牌定位公司再工業化戰略”,試圖實現從“產業空心化”到“再工業化”的回歸。
發達國家回歸制造業對中國企業的影響可謂“雪上加霜”:發達經濟體有可能通過在新興產業領域的率先突破鞏固其固有競爭優勢,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主導地位;發達國家不僅在高端領域搶占優勢地位,還要在中端領域奪回被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占據的市場份額。
面臨如此嚴峻挑戰,中國制造業如何實現戰略突破?參加本屆博鰲亞洲論壇的一些中外企業家和專家,在制造模式、創新、人才和全球化等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
模式
去年日本3.11地震后,全球很多供應鏈出現問題,使很多工業面臨供應鏈和價值鏈中斷的威脅。因此,法國施耐德電氣集團董事會主席趙國華認為不能回到舊的制造業模式當中去,需要用一套新的制造業發展模式來應對新的發展,需要設計一套更加現代、更加新型的供應鏈體系和制造業體系。
日本財團法人機械產業記念事業財團會長福川伸次表示,新的制造模式應該融合藝術和科技,也就是說要把文化的因素融合到優質的產品中。“我相信,把文化和產業進行結合,可以為制造業打開一個新局面。”
三星電子執行顧問李潤雨提出要重視人才密集、潛力巨大的亞洲市場。對亞洲制造業來說,需要聯合開發、共同投資是一個必由之路。充分利用亞洲的優勢和本地巨大的市場,在能源、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新材料、智能電網、云計算、下一代網絡等領域打造新的新的業務模式,引領世界。
德勤全球副首席執行官Brian Derksen認為,中國制造業應在發展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升級,以迎接一系列挑戰。現在中國應該更多的參與到設計、包裝以及市場的過程當中。而且,隨著中國在制造業當中進行升級,毫無疑問中國需要建立全球的聯系,包括全球的供應鏈和配送鏈。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邵寧表示,“中國制造的低成本時代很可能會逐漸失去。要及早的把我們企業競爭力的基礎,從低成本的基礎上轉到技術或者品牌的基礎上,重塑自己的競爭基礎。”
創新
與具有競爭力的新制造模式相適應,企業需要進行相應的創新——從產品創意到管理流程的創新,從技術綜合到集成創新,從綠色創新到生活方式的創新。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經理林左鳴認為,真正要下功夫恐怕還是在創意上下功夫。“蘋果的創意我覺得是非常出色的。我們是搞航空的,蘋果ipad甚至可以操控航模。不管歐美也好,亞洲也好,要害在創意。”
趙國華表示,把創新能力運用于實現整個供應鏈流程再造和供應鏈創新。他還認為,改變未來世界的關鍵技術是多種技術的綜合,不同技術的融合創造不同的可能性。“根據我們經驗,如果來自不同國家文化的團隊在一起合作的時候,他們的效果是最好的。也就是說把那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天才放在一起,思想的沖擊、碰撞可以說帶來非常好的火花和創新。”
三一重工副董事長何真臨認為在集成創新方面,中國人的智慧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無法超越的。三一恰好是在這個中國擅長的領域,集成創新的領域。“這是符合我們中國文化秉性的,國外文化是一種深入下去分解的文化,造就了他們在原創上的優勢,但是中國人聰明的就是可以整合世界上最優勢資源為我所用。”
福川伸次則指出,由于日元升值、對環保的高要求,使得日本制造業受到傷害。“現在我們在創新方面要追求綠色的創新,這是最大的挑戰,其次是追求生活方式的創新。”
人才
今年2月,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3000米深海鉆井平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此次共有十個大獎,其中制造業就一個,授予了中遠這家服務型公司。
中遠的這個深海鉆井平臺,可以在沒有腿的情況下,長期浮在3000米深海處的固定位置,把管子深入3000米海底。為什么能夠做到?“因為我吸引了全世界制造這個海洋工程的最頂級的40個專家到中遠,你得到高工資,但是這個專利是我的,這個世界空白是我中遠的專利。”董事長魏家福說。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結果,當今世界已然進入三場宏大技術革 命的前夜:第一,大數據時代;第二,智能制造時代;第三,無線網絡通信的革 命時代。三大時代標志著世界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既有風險,也有機遇。
魏家福認為,中國制造業必須瞄準這三大革 命,加強人才培養,用市場化機制吸引全世界精英到中國來。“如果人才跟不上,怎么搞云計算、智能制造、全球的無線革 命?”
魏家福表示,不能用傳統的心態來對待吸引人才的問題。“比如中國的傳統制造業,由于你的技術還處于過時狀態,你的人員素質還處于傳統狀態,你沒有吸收現代高科技人才進來,你是不可能產生新技術的。而要吸收高技術人才就要付上市場化的薪酬,你的老的技術人員拒絕接受新人才,你的新技術就不可能傳播。”
Brian Derksen認為,當提到制造能力的時候,過去導致成功的一些因素現在也許變得不是那么重要。“今天中國需要更多的關注人才競爭,需要更多的關注教育,也許是要關注人才的國際經歷,而不僅僅是國內的經歷。”
走向世界
三一重工和格力電器開展全球化是中國制造業快步走向世界的縮影。前者在年初收購了全球混凝土機械巨頭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后者繼去年在美國成立了分公司,計劃今年在美國建立工廠。
董明珠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從過去簡單的貼牌加工到今天有自己的技術,這個轉變就標志著中國制造業以一種創造性而非附庸性的方式走向世界。“我們作為一個制造業企業,應該可以創造出改變別人生活的產品。這是一種新的追求,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我們要把整個國際化需求作為自己企業的追求去促進企業的發展,這樣才能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在何真臨看來,中國制造業要走向世界其實有一個歷程,首先要借助世界變平之后的機會,進行優勢資源的共享。“三一是站在世界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了中國在工程機械上國內的第一品牌。結合我們中國人集成創新優勢,我們就很快地由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站在世界的巔峰。”
Brian Derksen則指出,中國企業正在成為全球化的公司,制定全球的戰略,需要注意其中的協調性或者一致性,包括貿易政策的一致性和其他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如何進入各自市場的一致性。“我覺得這是一個強有力的趨勢。”
在品牌經營過程中,成功品牌之所以區別于普通品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成功品牌擁有家喻戶曉的知名度,消費者能在第一時間回憶起品牌名稱。更重要的是,能夠突出品牌個性與價值,與消費者身份、品味相符。
(2022-04-15)包裝設計、飲料包裝
(2022-02-15)杭州,2025年7月6日 – 杭州石特廣告策劃有限公司憑借卓越的品牌策劃與視覺設計實力,成功簽約浙江中昌水處理科技有限公司6本系列宣傳畫冊設計項目。該項目體量龐大,總頁數近百頁(P),是石特廣告在工業制造與環保科技領域品牌形象塑造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2025-07-06)